自2014年ofo第一辆共享单车从北京大学落地,到现在,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。
去年,是共享单车最火热的一年。刚到春季,七彩的共享单车比花还早的就出现在了街头。资本市场对这种共享经济的模式也是极为看好,大笔大笔的资金不断涌入。就在这样的催发之下,共享单车进入了野蛮生长时期。这一时期至少有25个新品牌汹涌入局,其中甚至还包括电动自行车共享品牌。
去年,也是共享单车最难熬的一年。还在盛夏,悟空单车、3Vbike这两家公司便相继倒闭,比蝉的生命还短。进入秋季,这这七彩的单车也慢慢凋谢,小鸣单车、町町单车、小蓝单车又相继倒下。温度下降,共享单车也迎来了真正的隆冬,最后只剩下了摩拜、ofo、哈罗单车这三家。
“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。”
巴菲特的这句话一直很有道理。共享单车这个行业门槛极地的行业,前期的投入极其巨大,而且盈利周期极其漫长。失去了资本的持续输出,很快资金链就会断裂。然后就是雪崩式的崩塌,没钱上新车、旧车也没钱修理、押金难推的问题接踵而至。一家共享单车企业,也就这样完了。
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,其实和当年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很像。当时每个月烧掉几个亿,但谁又能想到他们几百个亿的生意说合并就合并了呢?当他们把用户的使用习惯改变,变得没有手机就不会打车;把司机变得没有APP就接不到单,这时他们再站出来,把补贴拿走,用户又能怎么办?还不是只能接受。看起来滴滴和快的烧了很多的钱,但他们也烧死了竞争者,同时又整个了打车市场,摇身一变成为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者。
共享单车的发展情况和网约车是很像的。前期的烧钱大战把竞争者干掉,然后中期改变用户习惯,后期合并收购,正式开始盈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