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汉三国时期宫廷音乐面貌有何改观?鼓吹乐相和歌是怎样产生的?

两汉三国时期宫廷音乐面貌有何改观?鼓吹乐相和歌是怎样产生的?

他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,任务是主管加工改编民歌及创作新曲之事。同时又兼收并蓄北狄、西域各地的音乐,使宫廷音乐的面貌大为改观。

二、汉代乐府

历史上第一个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是“汉代乐府”,它在秦乐府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,汉代掌管音乐的有两个机构:太乐,掌管雅乐,此时的雅乐已成为一种与祭祀或重大礼仪的音乐了;乐府,掌管俗乐。汉代乐府正式成立于武帝元鼎五年。

“汉代乐府”的设立,促使了音乐蓬勃发展,在汉成帝刘骜(前33一前5年在位)时,达到了空前。后来由于西汉帝国国事衰败,加上“性不好音”的汉哀帝刘欢在绥和二年(前7年)即位后不久,即下令撤销乐府。当时乐府共有829人,留下388人掌普贵族音乐的人并入太府,其余441人担任民间俗乐者全部罢免(《汉书·礼乐志》)。

乐府的建立,主观上为了适应统治者宫廷享乐之需,但是客观上对民间音乐的保存有很大的作用,并促进了我国各地音乐的发展。而且这种音乐机构的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汉以后各朝代仍沿袭它,设有乐府或类似乐府的音乐机构。

三、宫廷音乐

从汉至三国,宫廷音乐有了比较大的发展。乐府音乐的形式,大致有仪式性音乐和享乐用的音乐两大类:即鼓吹乐(郊庙歌曲}与相和歌(相和大曲)。

1.鼓吹乐

鼓吹形式的产生与发展,和北狄乐有关。秦汉之际,北方边区一带的匈奴、鲜卑、吐谷(yu)浑等民族统称北狄。这些民族以游牧为主,常在马上吹奏笳、角之类乐器,以铙、鼓、排箫等伴奏歌唱,史称北狄乐。北狄乐还影响到了汉人,如“以牧起家”的富户班壹,就常用北狄乐壮声威。后汉军为了抵御匈奴北狄的侵扰,而驻重兵防守,汉军也从当地牧民处学会了这些音乐,以此作为娱乐,后来通过边区军民传入中原,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,经整理改编,用于宫廷与军队之中,后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、宗庙祭祀等场合,便形成了“汉代‘鼓吹乐’”,这就是所谓的“鼓吹乐”。汉代鼓吹从乐器配置和运用场合来看,主要可分为鼓吹、横吹、短箫铙歌、箫鼓四类:

①鼓吹,包括黄门鼓吹和骑吹两种:前者是皇帝在殿廷内宴乐群臣时吹奏;后者是帝王出行,车架从行时在马上所奏之乐。其主要乐器是鼓、排箫和笳,中间或有歌唱。

②横吹,最初也称之为鼓吹,它是军中在马上所奏唱的乐歌,其特点是用乐器鼓和角,故又名“鼓角横吹曲”。角是西域流行的乐器,张骞通西域时曾带回《摩轲兜勒》曲,李延年便根据该曲改编创作了“新声二十八解”,成为横吹乐中最重要的曲目。

③短箫铙歌,通常用于军队凯旋时在殿廷、社庙上奏唱,也被视为军乐,主要乐器用铙、排箫、横吹(即横笛)等。

④箫鼓,使用排箫和鼓,专门在游艇上演奏的鼓吹乐之一。

汉代鼓吹乐多有歌词,而短箫铙歌保留最多(见《乐府诗集》)。早期的鼓吹乐大都保持了民歌本色,音乐的内容以饮酒言情、游猎、相思之类居多,也有描写战争苦难的,甚至还有反战思想的,这与仪式中鼓舞士气不太相符。因为这些歌曲常常是从民间收集整理而来的。在汉以后,各代都根据本朝的需要,对鼓吹的歌词进行过许多改编,特别是东汉以后,则全都改填了歌颂统治者文德武功的歌词。

2.相和歌

“相和歌”的得名,乃取义于“丝竹更相和、执节者歌”,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。“相和歌”从民间搜集,在汉代宫廷发展,它已不是一般的民歌,而是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。

它在发展过程中,有几种不同的形式:①原始的民歌、只是清唱、无伴奏,即所谓“徒歌”;②在徒歌形式上加以帮腔,称为“但歌”;③在徒歌的基础上,表演时由一人自击节鼓并唱,再进一步加上管弦乐器伴奏,形式比较单调。也就是说,演唱者手执称为“节”的乐器而歌,这才真正为相和歌,主要伴奏乐器有笙、笛、节、琴、瑟、筝、琵琶等。

在宫廷,由于乐人的参与,使得“相和歌”获得高度发展,从而形成了一种结构较复杂的、大型的歌舞曲形式,称为“相和大曲”。一首完整的相和大曲包括三个部分:一是引子性质的“艳”,有抒情的歌舞,可唱可不唱;二是正曲,通常有好几段歌词,每唱完一段都有一个器乐插段(多段歌曲与器乐间奏的部分),称为“解”;三是“趋”与“乱”,也分有词无词两种。“趋”是乐舞快捷之意,“乱”是高潮(大约是全曲即将结尾,众乐齐举、速度加快、情绪热烈奔放的高潮部分),音乐表现特别时尚。但其中艳、趋、乱等部分并不是每部大曲都全有的。伴奏乐队一般由笙、笛、节鼓、琴、瑟、琵琶(阮)等七种乐器组成,也有加篪或用筑而不用节鼓的。汉代“相和歌”最常用的调式有三种::平调、清调、瑟调,另外,还有不常用的楚调和侧调。“相和大曲”的名称和歌词,现今尚存在《宋书·乐志》、《乐府诗集》等史籍中。

乐府音乐来自各地民间,风格多样,有所谓平、清、瑟、楚、侧等不同的乐调,包括三种结构不同的音阶,即:古音阶(亦称雅乐音阶);新音阶(亦称清乐音阶);侧商音阶(亦称燕乐音阶):

古音阶

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

新音阶

宫 商 角 清角 徵 羽 变宫

燕音阶

宫 商 角 清角(变) 徵 羽 清羽(闰)

四、民间歌舞

除了鼓吹乐和相和歌外,汉代宫廷还有一些来自民间的歌舞,如《巴渝舞》、《.巾舞》、《鞞(bing)舞》、《白纻舞》、《磐舞》(七盘舞)。除了这些舞蹈外,还有《建鼓舞》、《踏舞》、《剑舞》等形式,另外还有出于周代散乐的各种百戏等,这种百戏有各种各样的杂技庵属性的表演,也有一定的情节的角抵戏,如《东海皇公》之类。

东海皇公

五、文人与琴

琴,又称瑶琴、玉琴、丝桐和七弦琴,后世或称为古琴,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乐器,是汉民族的传统乐器,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。古琴在周代就被广泛使用,在汉代它逐渐形成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。古籍记载伏羲作琴,又有神农作琴、黄帝造琴、唐尧造琴等传说;舜定琴为五弦,文王增一弦,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;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

古琴形制崇尚自然,面圆而底平,象征天圆地方;琴长三尺六寸五分,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;古琴的十三个徽,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,弹奏古琴,即是面对天地日月;古琴的两个音孔,称为“龙池”和“凤沼”;琴弦的支撑称为“岳山”和“龙龈”,岳山代表高山,琴弦代表流水。

古琴,在汉代也有重大发展,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琴,已初步确立了七弦的体制。在刘安(公元前179—122年)所编的《淮南鸿烈·修务训》中曾有“参弹复徽”的话,说明琴徽在西汉中期也已确立。七弦十三徽的确立使古琴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。

古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,而且是“相和歌”乐队中一种重要的伴奏乐器。因此,从事琴曲创作或表演的,不少是社会地位低下来自民间的专业乐工。他们中间,有的进入宫廷为“待诏”,有的则进入乐府等专业音乐机构充任“琴工员”的职务。西汉宣帝(刘询)时,著名人物有渤海人(今黑龙江地区)赵定、梁国人(今河南商丘)龙德,东海人(今山东江苏部分地区)师中等。师中,据说是春秋时代著名琴工师旷的后代,可见他是一个世代以琴为业的琴工。东汉初年,则有任真卿与虞长清两人最负盛名。据说他们“能传其度数妙曲遗声”(《桓谭新论》),能传授当代的“妙曲”和先秦的“遗声”。由于这些琴工的努力,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就是不少琴曲直接来自当时的“相和歌”或“相和大曲”。如汉末蔡邕和魏末嵇康《琴赋》提到的《太山》(即《太山梁甫吟》)、《东武》(即《东武吟》)、《饮马长城》(即《饮马长城窟行》)、《王昭》(即《王昭君》,又名《明君》)、《楚妃》(即《楚妃叹》)、以及《广陵散》等曲,原来都是汉代的“相和歌”。

这个时期,古琴在士的阶层中得到广泛流传,“士无故不彻琴瑟”。他们都把古琴作为六种必学的文化课目“六艺”之一。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仅长于演奏或爱好“相和歌”等所谓“郑声”,而且还会作曲。这方面东汉初年的桓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人物。桓谭既“善音律”,又很会弹琴。他在《新论》一书中极力称赞“郑声”,说“控揭(雅乐)不如流郑之乐”。他还公开声称,不愿弹先秦以来的“雅操”,而要弹所谓“新弄”。史书记载,东汉初,刘秀刚当皇帝,曾下令广征贤才。有个人叫宋弘,把桓谭介绍给刘秀。陈秀接见桓谭,委任桓谭当“给事中”的小官,并叫桓谭弹琴。据说桓谭“奏其繁声”,弹了一些民间乐曲或根据民间乐曲改编的琴曲。刘秀听了很高兴,当场叫桓谭参加宴会。这件事却触怒了宋弘。他等桓谭回家以后,就派人把桓谭叫到他家,当面训斥桓谭,说不应在皇帝面前“数进郑声”,并进行威胁,不准他再弹。后来,有一次光武帝刘秀在举行宴会时,又叫桓谭弹琴。桓谭听后,顿失常态。皇帝刘秀很奇怪,问宋弘是怎么回事?宋弘就讲了必须崇雅复古的大道理。结果皇帝刘秀听信了宋弘的话,辙去了桓谭的官职(晋·袁宏《后汉纪》)。这个故事,虽以宋弘的胜利结束,然而事实上在“士”的阶层中爱好“郑声”之风并没有减弱,相反还日益炽烈。有的人利用民间“相和歌”的形式和素材,创作了一些琴曲,如汉末蔡邕的“蔡氏五弄”:《游春》、《渌水》、《坐愁》、《秋思》、《幽居》。魏末嵇康的“嵇氏四弄”:《长清》、《短清》、《长侧》、《短侧》以及无名氏的《神人畅》、《流水》、《幽兰》、《古风操》等等。尤其是在汉代末年,出现了一直到现在都流传的著名琴曲《广陵散》。

琴曲《广陵散》的庞大结构与深刻的哲理性,被后世誉为“曲之师长”,它隐含了反叛精神、悲愤激越的情绪和戈矛杀伐的气势,为后世琴家所推崇。当然,也还有许多经典琴曲,如蔡琰的《胡笳十八拍》、阮籍的《酒狂》等曲,都是在这时期产生和流传的,是我国最早留存的琴曲古谱。从该谱中出现散音、按音和泛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,说明当时的七弦琴音乐实际上已用了纯律音阶。

由于文人喜爱古琴,并参与琴曲的创作、整理与研究,故而古琴逐渐为文人的代表性乐器,同时作为文人有修养、高洁秉性的象征。在汉、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人琴家,如:司马相如(公元前179年—前118年,西汉辞赋家,中国文化史、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。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)、刘向(公元前77年—前6年,汉朝宗室大臣、经学家、文学家、目录学鼻祖)、桓谭(公元前23年—公元56年,东汉哲学家、经学家、琴师、天文学家,爱好音律,善鼓琴,博学多通)、蔡邕(133年—192年, 东汉时期名臣,文学家、书法家,精通音律,才华横溢,通经史、善辞赋)、蔡琰(别名蔡文姬,汉末三国时期女性文学家、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与书法)、嵇康(224年—263年,一作223年—262年,三国时期思想家、音乐家、文学家)、阮籍(210年—263年,三国时期魏国诗人、音乐家、“竹林七贤”之首)等等。

古琴作为中国文人的象征,得到文人的推崇,古人谈古必有古琴,若无古琴“新者亦须壁悬一床”。会演奏古琴,是文人“琴、棋、书、画”修养体现的第一位。从先秦起古琴为乐工所奏乐器,而从汉代开始,便成为文人普遍喜爱的乐器了。

六、乐器种类

从秦至汉,这时期的乐器有以下几种:1.琴,是古代重要的乐器、其形制从周代的五弦,至汉代的逐渐定型为“七弦十三徽”,且有“攫(juc)”、“援”、“摽(biao)”、“拂“等各种不同的演奏手法;2.箜篌,有卧箜篌和竖箜篌之分;3.琵琶,在汉代及以后有不同的形制:①弦鼗(亦称琴琵琶),它是由货郎儿叫卖拿的“拨浪鼓”(鼗鼓)形制的发展而成,将拨浪鼓摇柄朝上、装上几根弦,成为简单的弹拨乐器(傅玄《琵琶赋》“序”);②汉琵琶(由于魏晋间名人阮咸弹得最好,故又称阮咸,简称软),即有四根弦、十二拄的弹拨乐器(傅玄《琵琶赋》“序”);

③曲项琵琶,曲项,四弦梨形共鸣箱,源于古波斯,原名“barbat,后传入我国;④五弦琵琶,直颈,五弦,体型比曲项琵琶略瘦,随天竺乐传入我国;4.笳,也称胡笳,卷芦叶为之(《文献通义》);5.角,最初为牛角,后发展成用竹、木、铜制成。有两种:一种长五尺,形如竹筒,体细,末梢大;另一种长二尺,形如牛角(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及《文献通考》)。这种乐器由西城传至中原;6.铜鼓,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,平置于地敲鼓,或侧悬于架击之,据学者研究,它可当古代军队里使用的饭锅用,可做乐器;7.锣,铜制,大小不等,从西域传来。6世纪已在中原使用。

七、乐律乐人

西汉时期在律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,其中乐律学家京房(公元前77—37年)的三分损益六十律(推律自定为京氏),已大体能解决从仲吕再生黄钟回到本律的问题,但因律数太多,难于付诸音乐实践。而京房提出的“竹声不可以度调”的理论却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。

八、音乐美学

从汉代起儒家音乐思想贯穿在整个历史进程中,始终为正统观念。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音乐思想不同,在魏末出现了嵇康的《声无哀乐论》所表达的音乐美学思想,其与儒家音乐美学观有极大的差别。

嵇康撰写的《声无哀乐论》,是中国音乐思想史中的一部极富思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。文中通过秦客(嵇康自设的对立面)与野主人(作者本人的观点)之间的八次答难,论述了其中的观点: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。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,喜怒哀乐是人情感的表现,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。

嵇康认为音乐虽然本身不包含、也不表现情感,但却能引发人的情感,因为人的情感先已存在于心,受到音乐的感召,被引导出来,而不是音乐中有喜怒哀乐。嵇康强调音乐有“单复”、“高埤(pi)”、“善恶”、“猛静”,但无论如何都要归于“和”(美)。正是因为这种“和”(美),才会引发出人的喜怒哀乐之情。然而,音乐本身没有情感。

嵇康音乐审美活动的认识,主张外得“自然之和”的平和之美,内存“忧喜不留于意,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”的平和之心,他以平和之美,作为音乐的本质特征。

总的来说,嵇康虽然承认音乐对人心的影响,但却否认了音乐与情感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对应联系,只不过这种影响好似“亦犹酒醴之发人情”,即如酒的作用于人一样。

《声无哀乐论》涉及音乐美学系列的问题,如音乐的本质、音乐的功能,音乐的审美感受等,却不承认音乐本身有情感的存在,这与儒家音乐美学观有很大不同,也显示出《声无哀乐论》多少带有音乐美学“自律论”的思想方法,与中国历代音乐美学论著包含的“自律论”音乐美学观的言论存在对立,因此嵇康的《声无哀乐论》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抖音是哪个公司的 公司老板是谁呢
365bet365在线

抖音是哪个公司的 公司老板是谁呢

🕒 09-06 👀 4652
华为gt手表屏幕可以常亮吗
365bet365在线

华为gt手表屏幕可以常亮吗

🕒 08-31 👀 6689
从蚂蚁到蜜獾 马云挑选动物的直觉、意志和决心
365bet体育投注网址

从蚂蚁到蜜獾 马云挑选动物的直觉、意志和决心

🕒 08-07 👀 5016